close

DSC00662  

最近剛讀完汪培廷的新書“管教啊!管教“,內容談的是對孩子的教養方式的正確面與錯誤行為。

我從書中不斷的窺視自己對於教養的態度,並檢視自己的教養是否有該改變的地方。
當我學習到0~3歲對孩子而言是成長關鍵,與母親相處的時間越長,孩子越有安全感。
我變得越來越捨不得放下孩子獨自出門,任他哭泣。因為,成長環境裡,與母親擁抱談天的記憶不多,那個年代的父母,每天疲於奔命的求溫飽,沒有責備,只是當自己成長後更明白了,孩子其實很容易就可以溫飽,更需要的,是父母的陪伴與關愛。
別擔心孩子黏著你,以後會不獨立,因為他願意黏你也只有這幾年而己。
別擔心孩子不獨立,因為將來他頭也不回的背影會遠的讓你措手不及。
孩子也許不這麼需要『衣食無虞』,因為他們真正『需要』的很少很少,但無庸置疑的,他們絕對需要『關愛無虞』。

突然發現,不管是哪種管教行為,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樣,希望孩子健康、希望他聰明、希望他好看、希望他有禮貌、希望他有才藝……最重要的,希望他能快樂。
看著銷售成績,就猜想得到這本書應該寫出很多父母心中的難題,到底什麼才是適切的管教?

不禁回頭想,那麼大人呢?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研究孩子,花了很多的心力幫助孩子,
又願意花多少時間檢視自己?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追求『衣食無虞』,又用了多少時間讓自己與身邊的人『關愛無虞』?

同類型的書,寫給大人看的,尋遍書房的架上,我想應該會是”當論語遇上企業--論語說些什麼?“,以及“美好人生必修課--讀論語,學做人“,但天差地遠的銷售數字,就可以看出受重視的程度差別。最重要的是,有多少現代的「大人」,提到論語的態度是景仰而非噗哧一笑?

「冷漠」與「八卦」,論語的“溫良恭儉讓“、“臆、必、固、我“、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“、“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“…

常常在睡不著的晚上走入書房,翻著這些論語現代釋義,反省觀照自己的行為與所處的環境,不得不承認的要完全做到真的很難,如果父母修養不夠,要完全以『適切』的教養方式管教孩子也很難。只是為了孩子,我們會一試再試,那麼為了自己呢?

偶爾也該好好的認識自己吧!
閉上眼,靜下心來,想想自己的模樣,會是什麼樣的圖像,那是你心中的你。
我常不自覺得這麼檢視著,以確定自己還沒有過度社會化,後來才聽念心輔的學妹說,這叫放鬆練習。

之前有學姐說,『理想我』與『現實我』的差距,有人很大,有人很小…
越來對自己坦誠的人,差距越小。越是追求『理想我』的人,可能會臣服在過大的差距裡,迷失自己。

因為太害怕迷失自己,太害怕社會化的外衣,所以我總是時時檢視這兩者間的差距,
但到了現在的年紀,這樣的內省,卻成了“不知變通“、“自我意識過高“、“非黑即白“、“目中無人“…孰是孰非?不可得知。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這之中帶著一點中文人的固執、任性與爛漫。好與壞?對與錯?就留給想評斷的人去討論吧…

但唯有保有這樣的內在,我才能輕鬆的面對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蜜亞姐 的頭像
    蜜亞姐

    蜜亞姐的奇幻旅程

    蜜亞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